1.关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现状与未来策划的研究

2.中国石油进口量与国际油价变化关系

3.09年1月的油价是多少钱一升

4.汽油价格为繁调整

2009未来油价_2009年油价多少钱一升

一世界各国经济刺激相继推出

关键词:经济刺激 极度宽松

回顾2009年,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各主要经济体均遭到重创,各国纷纷推出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帮助经济尽早走出泥潭。各国相断出台宏观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巨额经济刺激,并取得显著成效,新兴经济体率先走出衰退领跑全球经济复苏,美国经济复苏曙光在望,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欧元区探底回升,深度低迷日本也已触底。

中国与2008年年底公布4万亿经济刺激,以此来发挥2010年前提振内需的效果;于此同时,各大型商业银行业推出史无前例的巨额放贷行动。与2009年2月签署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连续降息至0-0.25%区间,美联储还于3月18日宣布购买最多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和1.25万亿美元抵押证券。

二G20成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关键词:G20 经济新秩序 金融峰会

2009年9月25日,二十国集团(G20)***在美国匹兹堡联合发表声明,宣布G20将取代G8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协调的首要平台。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G20***分别于2008年11月、2009年4月和9月召开金融峰会,取得丰硕成果:华盛顿峰会为全球协调应对金融危机奠定基础;伦敦峰会成为金融危机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匹兹堡峰会则标志着危机后全球经济新秩序的诞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未来将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影响力。

每一次重大的危机都意味着全球经济秩序的变革。19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发达经济体也受到一定影响。于是1999年在G7的倡议下成立了G20组织,目的是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防范类似的危机重演,增强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

三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蔓延 中国成最大受害国

关键词:贸易保护 两反两保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贸易保护主义也开始抬头。WTO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34起,反补贴调查23起。全球对华贸易保护展开猛烈攻势,中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今年以来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最高。截至11月份,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103起。涉案总金额共约120亿美元。

预计2009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将达230起-250起,同比增长将达11%-20%;新发起反补贴调查将达41起,同比将增长193%。

四澳大利亚率先加息,各国“退出”与否成焦点

关键词:退市 经济复苏 加息

百年花旗解体、CIT破产、苏皇及瑞士信贷面临史上巨亏……银行业频频告急使得各国在奋力拯救陷困金融机构的同时,大刀阔斧地进行金融改革。在经济金融情势缓解后,10月6日,澳大利亚打响“退出”第一枪,成为金融危机之后二十国集团中首个开始退出经济刺激措施的国家。市场投资者一方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信心增强,另一方面也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刺激退出的进程存在担心。

市场投资者认为此举将拉开各国纷纷加息的序幕。分析师表示中国的加息会在明年年中出现,美联储的第一次加息可能也在明年年中。

五美元:2009年一片惨淡

关键词:跌跌不休 弱势美元

2009年美元汇率走出一个明显的波峰。

美元对西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整体变化的美元指数在3月5日达到今年的最高点约89.5,之后,该指数转头向下,一路阴跌。截至目前,美元指数的年内最低点出现在11月25日,约为74.2点。

美元贬值增加了美国出口竞争力,美国出口增加,更有利于美国经济复苏。所以对美国来说,的官员们大概就会一面继续念着“强势美元”咒语,一面却对美元下跌袖手旁观。而美元的跌跌不休加上美国启动印钞机直接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引起全球市场的动荡,尤其是对出口型经济国家将带来重创。在临近年尾岁末之时,美元开启一波反弹之势。不过业内人士认为,美元岁末上涨是市场的技术调整。2010年,美元将继续保持下跌的趋势。

六石油:年初狗熊,年末疯牛

关键词:震荡走高 复苏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2008年7月一度飙涨至147.27美元的天价,随着危机爆发油价迅速回落,今年2月12日跌至33.55美元的低谷,短短7个多月跌幅就达77%,国际原油市场哀鸿遍野。油价低落似乎让世界经济“松了口气”,但2月中旬以来油价又转入震荡上行轨道。第二季度油价上涨了四成多,创下1990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单季涨幅。在反反复复的震荡走高中,国际油价在10月21日一度冲上80美元,近期则有所回落。纽约商品原油期货期权资深交易员雷蒙德·卡本告诉新华社记者,“我们在6个月的时间里看到了通常两年才有的变化”。

纵观油价全年波动,“复苏”是一条主线。有分析师称:投资者认为金融危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复苏迹象日益显著,石油需求最终会上扬。日前,虽然国际原油价格小幅度下跌,但还是收在今年的高位。

七黄金:后危机时代的“王者归来”

关键词:冲千 强势回归

2009,可以说是全球黄金爆发年。

今年全球金价三度冲破每盎司1000美元“天花板”,其间行情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而最终再创新高,从表面上看是受到了经济危机和人们对滞胀担忧的影响,从根本上说全球金价的走向还是与美元贬值息息相关。

2009年全球金价的走势基本围绕着“冲千”展开。一年中,在演绎了三度冲千、惊心动魄的几轮行情之后,黄金价格终于站上了每盎司1000美元的高位,并且一路直逼1200美元的惊人新高,创造了2002年以来的一轮黄金牛市的新纪录。被经济学家凯恩斯誉为"最后的卫兵"的黄金,正在让全球投资者重新发现其金融属性,强势回归投资市场。

八迪拜:主权债务危机袭来

关键词:迪拜 主权债务 降级

提到迪拜,世人脑海中展现出来的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人间奇迹和奢侈的生活。然而,奢华背后,却是靠总计800亿美元的债务泡沫在支撑。由于金融海啸冲击全球经济,迪拜的旅游业和地产业遭受重创,收入大幅下滑,泡沫破灭,此前的债务再也捂不住了。迪拜不得不站出来,于11月25日要求债权人延缓催债,从而引发迪拜债务风波,并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短短几周内,先是迪拜的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多个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也遭受牵连。另外一家评级公司穆迪也指出,即使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样的“大块头”如果不能洁身自好,也将面对同样的威胁。而随着主权债务问题的风险不断曝光,许多国际大行和评级机构都发出警告称,主权债务危机可能是明年全球面临的头号风险。

九美国年内倒闭银行140家 创20年新高

关键词:破产 银行危机

2009年10月30日,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宣布关闭加州国民银行等9家银行,创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单日宣布关闭银行最多纪录。11月2日,美国最大的商贷机构CIT申请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第5大破产企业。截至12月23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公布的美国年内倒闭银行数已达到140家,创20年来新高。由于美国商业地产价格已下跌35%至40%,商业地产信贷和商业违约率持续升高,一些规模较小银行前景仍然堪忧。

美国银行业危机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说2008年美国大银行上演的悲情一幕仍让人们触目惊心,而2009年中小型银行的倒闭潮又给刚刚开始愈合的金融体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更多的银行倒闭表明危机效应仍在延续,上一轮信贷膨胀所导致的资产负债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消化,虽然这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但无疑将拖累实体经济的复苏步伐。

十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无果而终

关键词:哥本哈根 气候峰会 碳排放

12月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五次大会落下帷幕。在这次长达13天的会议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减排原则、资金支持等关键问题展开激烈辩论。有超过110个国家的***出席会议。大会闭幕时通过《哥本哈根协议》,重申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依旧很大,在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上未能达成一致。《哥本哈根协议》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将努力推动协议在2010年成为法律文件,并于2013年开始实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失败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比如,欧洲碳排的碳排权价格暴跌,与会国之间就协议失败相互追究责任。

关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现状与未来策划的研究

油价再一次上涨。3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自3月20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600元,全国平均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44元和0.51元。此次调价之后,油价进入了8元时代。

价格上涨总是会引起消费者的不快,更让人不满的是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油价上涨时的解释“虽然这次成品油价格调整幅度比较高,但是国家也是控制了成品油的调整幅度,并且也是延后了调价的日期,如果按国际油价(上涨)10%这种情况的话,那么成品油价每吨涨幅应该达到700块钱。”这句话的意思是,此次调整油价,消费者不仅不应该抱怨,甚至还应该感谢发改委给我们省下的100块钱。

是的,在目前“4%+22个工作日”的机制下,此次油价调整确实来得迟了,同时每吨成品油确实也少调了100元。但是,这个结果恰恰说明目前的成品油调价机制存在问题——如国际油价变动已经符合调价机制,为何国家发改委不能在第一时间调整价格,而是要让石油企业承担损失?既然国家发改委不能在正确的时间上调油价,是不是意味着它也会在很多时间控制油价下跌?换句话说,国家发改委作为油价主管部门,有没有依法行政?

当然,目前的“4%+22个工作日”机制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就像很多专家早已经指出的,单从数学模型来看,设原油(103.25,0.00,0.00%)价格从100美元涨到104美元,涨幅4%,我们是上调价格,但如果从104美元跌到100美元,跌幅却不足4%,不具备下调条件,再从100美元涨到104美元,涨幅又达4%,再度涨价。在目前的定价机制下,必然会造成涨多跌少的现象。而2009年新调价机制实施后的油价调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改委一共17次调整油价,其中上调次数12次,累计上调汽油价格达4680元/吨,柴油价格达4450元/吨。

但是,油价的不合理并不仅仅体现在“涨多跌少”,而是油价相对于其效用来说实在偏高了。有媒体统计了3月22日的美国油价,发现当中国的93号汽油都已经迈入8元时代时,美国成品油的价格折算成人民币也就是6.42元至6.83元每升。这意味着中国的油价已经高于美国!

不过,对于中国油价高于美国油价的现象,有专家认为这种对比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的油价中税收所占的比重较高。在2009年,国内甚至引发了一场“裸油价”风波。中石化的一位专家指出,“(2009年)7月6日中国90号汽油的最高零售价为7543.67元/吨,其中包含了增值税1096.09元/吨、消费税1388元/吨、城建等税收248.409元/吨,税占比为36.22%。最终,不含税的国内汽油价格为3.47元/升,比美国低13.03%。”虽然现在已经是2012年,但是税收所占比例并未减少,仍然在36%左右,而美国油价中的税金只占15.7%。换句话说,中国油价之所以高,并不是裸油价格高,而是中国油价中所含的税太多,从而推高了油价。

尽管“裸油价”的概念提出之后遭受了不少媒体的质疑,但是这种说法倒是解释了国内成品油油价为何会高于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解释了为何国际原油价格统一,但是各国油价为何不一的现象。事实上,不少国家的油价中最为重要的成分就是税收——欧洲油价之所以贵,是因为税金占油价的三分之二左右,日本的税金比例是51.44%。美国油价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其税金所占比例低。

不过,即便把税金加上,中国的油价还是显得过于昂贵了——或者说,中国的税实在是太贵了。因为中国车主在上路之后不仅要支付不菲的油价,同时还要应付数量不菲的过路费。而在欧洲和美国,车主使用高速公路时一般都不需要另行付费——因为该费用已经摊入油价之中。我们以沪杭线为例,上海和杭州相距170公里,大约需要缴纳110元的过路费,以百公里10升的标准共需要耗油17升,油价成本为140元,再加上过路费则通行费用为250元。如果把这些费用都摊入到汽油中,则每升油高达14.8元!

当然,并不是每次出行都要经过收费公路,对于上班族而言,高速公路并不是经常的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躲避每升高达14.8元的油价成本。事实上,由于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通过陆路运输而来,这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已经为目前的高油价而买单了。

如果以上的推论成立,那么,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油价太贵,而是税费太重。当美国只需要通过油价15%的税金就解决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营运费用,我国占油价36%的税金也无法解决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从这个意义而言,解决中国高油价问题并不仅仅是要完善成品油价格的调整机制,更是要降低税费——缩小的规模。

如果我们只把目光盯住成品油的价格调整机制而无视油价中税费的分量,从而忽视税费的性价比,那么这样的改革注定是不成功的——对于一个税收占三分之一的行业来说,只有调整税收的比重和流向,才能真正减负于民。换句话说,在中国只有把油费和过路费联合在一起考虑,才能真正地测量出油价的高低——而这,是以前绝大多数讨论者所忽视的。

中国石油进口量与国际油价变化关系

由于受全球性金融风暴影响,导致市场预期及消费者信心下降,专家分析2009年国内汽车市场形势依旧严峻。更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扩大内需的措施,但若无法将这些措施转化为“刺激消费”,2009年的汽车市场甚至会出现3%~5%的负增长。

专家指出,随着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影响进一步向实体经济扩散,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发展主要产生四个方面的影响:外资投资减少、国内投资者信心降低、出口贸易受阻及国内消费者信心不足,特别对后者影响深远。目前就汽车行业来看,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汽车出口市场萎缩,消费者消费信心降低,直接导致国内需求疲软。2008年下半年乘用车销量增速明显减缓,8、9月份出现同比负增长,10月份环比下降3.3%。

根据新华信机构对国内汽车市场消费者影响层面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降,有62.5%的消费者表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推迟购车。该调查还表明,车市行情不稳定,降价趋势明显,导致消费者持续保持观望态度,持币待购心理增强,纷纷延缓购车。在具体购车时间方面,有超过85%的消费者表示不会在年内购车,其中半数以上消费者表示在半年之内不会购买新车,仅有13.0%的消费者表示会在年底前购车,有51.7%的消费者表示车市行情的不稳定直接导致购车的延迟。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日趋谨慎,使得微型、小型车市场份额小幅增长。2008年8月份,我国微型、小型车市场份额为20.2%;9月、10月,微型、小型车市份额小幅增加,分别达到23.9%和23.1%。调查表明,经济危机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车型,微型车、小型车购买比例有所增加。经济危机发生前,仅有10.8%的消费者选择购买小型车;经济危机发生之后,这一比例则上升到了21.1%,仅次于紧凑型轿车。

对于即将到来的2009年,消费者对车市前景并不看好,多数消费者持悲观态度,消费信心仍显不足。在该网络调查中,仅有14.1%的消费者坚定认为2009年我国车市将有所增长,有58.4%的消费者认为2009年中国车市将继续低迷,很难扭转颓势。

扩大内需的措施中汽车占比有限

“严重的消费信心不足,将直接导致未来汽车市场面临更严峻形势。”国泰君安资深行业分析师张欣指出,“尽管国家出台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政策措施,但如果不把这种措施转化为实质性的刺激消费手段,那么按照目前的综合形势分析,2009年我国汽车的总量将在890万~920万辆之间,可能呈现3%~5%的负增长局面。”

张欣分析指出,与美国因金融系统出现危机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不同的是,中国经济受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恰恰是由实体经济开始,并可能逐渐转向金融系统。因为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出口的拉动效应极为显著,一旦欧美等经济体需求放缓并陷于衰退,势必对中国经济产生极大的冲击。由此估计,中国经济在2009年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增速放缓的运行态势。

张欣认为,国家已经出台的两年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刺激措施,几乎都是建设性的投入,基本属于扩大公共开支范畴,且投入中大约有1500亿~2500亿元将会转化为与汽车业相关的支出,占汽车业年销售额的5%~8%。由于占比不是很高,且要分两年执行,因此对汽车业的直接拉动作用比较有限。鉴于建设性投资中土石方、材料运输量巨大,因此商用车获得的机会比较多,而乘用车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汽车金融难有作为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2月3日召开的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与汽车行业相关的内容是:“积极扩大住房、汽车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和“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积极发展三农、住房和汽车消费、健康、养老等保险业务”等。

张欣分析道,回顾2002年汽车行业发生的“井喷”行情,实际上是由银行汽车消费信贷激增所导致的结果,并由此引发汽车业产品结构持续不断调整,乘用车占比逐年提升,直到目前的70%左右。但是由此也导致银行业的相关呆坏账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在国家有关部门对银行业双率指标监管的情况下,最终迫使银行大幅度收缩了对汽车的消费信贷。

此次院常务会议提出积极扩大消费信贷,同时还提出积极发展消费保险,应该是汲取了以往的经验,希望通过保险业的介入来化解银行业的部分风险。

张欣觉得需要指出的是,以往银行业的汽车消费信贷余额最高也未突破过1800亿元,目前更是不超过600亿元的水平。面对中国汽车产品的高贬值特征,目前国内银行基本上都在收缩汽车消费信贷的“零售业务”,转而扩大对“集团客户”的服务,因此可以寄希望于银行业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资金支持上。但是即便如此,由于汽车消费信贷的规模不可能一下子扩大很多,而是要有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因而总额还是有限的,其占汽车年销售额的比重不会超过5%。

未来用车成本增加的预期对消费者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分析可知,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其用车的总体支出呈增长的态势,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发生改变,同时由于中国乘用车的消费仍然以首次购车为主(占比在80%左右)的情况下,将会大大制约对乘用车的消费。

谈到即将实施的燃油税对用车成本的影响,张欣指出有几方面的问题应引起关注:

第一,此次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是在国际油价持续大幅度走低的背景下作出的,未来如果因欧佩克大幅减产或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恢复,油价重新走高,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仍将有提高的可能。所以,未来消费者用油成本提升乃是大势所趋。

第二,燃油费用只是汽车使用成本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停车费用、道路运行状况等汽车使用环节的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也同样直接和明显,今后将会出现“买得起车而用不起车”的尴尬局面。

多重因素影响车市走向

新华信机构的汽车营销解决方案专家郎学红表示,未来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将受制于四大关键因素:宏观经济、产业政策、消费需求以及外部约束。

她分析认为,宏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汽车产品在中国的加速普及,使得更多家庭具备购买私人汽车的能力,但宏观经济的起伏波动对汽车需求,尤其是商用车需求会产生直接影响。从汽车产业政策看,曾起到在市场逐步开放过程中的缓冲和保护作用,而在近5年的发展中,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却缺乏政策的系统、科学、有效地支持。从消费需求的结构性波动看,成为影响汽车行业的又一关键因素;另外,能源、交通、环境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汽车行业的发展,并最终淘汰在规模、技术、环保和能源等方面明显落后的市场参与者。

郎学红就2009年短期的形势分析认为,汽车市场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冲击。首先,汽车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各国本身受到经济衰退的冲击,消费需求下降;另外,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工业的保护,会使我国其他行业的出口受到较大影响,企业倒闭和利润下降,直接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汽车消费。

其次,虽然国家已经并将陆续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大投资,从而间接推动汽车消费,但由于购会受到一定限制,股市和房市下跌,居民财产缩水,企业利润下降,经营困难,居民收入减少,如果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则消费需求将面临更大考验,因此汽车对消费的贡献率不会太高。

专家们一致认为,鉴于未来国际汽车业巨头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普遍出现衰退,他们很有可能借助本国的力量,同时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会,图谋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进而给中国汽车制造业(包括合资汽车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将是未来汽车消费的潮流:

切都将如你所愿:只要把想象中的车型告诉制造商,一段时间之后,就能拥有全球只此一辆的个性化汽车--

汽车“定制时代”不再遥远

国际汽车分析家认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是未来汽车消费的潮流。今后在车市盛行的产品将不再以品牌、车型、价格或是排量区分,而是以功能来加以区别。是妇女车、高龄车、车、车、经理车、休闲车、新生代车,还是极具魅力的怀古车,将成为人们选购汽车的主要甄别项目。上海汽车业也意识到了这种未来倾向。今年以来,个性化的汽车定制被提上议事日程,上海大众率先在生产上引进了可实现定单式生产的FIS系统,该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信息化改造,能让每一辆车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试行一段时间后,FIS系统今后将与销售商、零部件厂商融合起来,真正让用户在卖车时任意开出菜单,装配自己的“爱驹”。

边喝咖啡边等汽车制造

什么叫作“汽车个性化定制”?具体地讲,就是根据每个人各异的私人要求,为客户提供完全个性化定制的汽车产品,做到都能买到自己所独有的汽车。丰田汽车公司就曾提出必须根据每一个的“我”,生产出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汽车,就如同各人的家居设计、服装设计那样。

福特负责全球产品预订和生产的总经理安德瑞纳·卡蕾玻提斯说,要做到这一点,改造生产线,让小批量、多品种产品“共线生产”是个基本前提。目前通用、福特、戴-克、日产等公司已经开始应用“柔性模块化共线生产模式”,他们认为,在今后汽车的生产过程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本的“共性模块”,就是那些客户难以擅自改动的部分,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等汽车主要技术平台。剩下的则是“选择性模块”,以车辆外观和内饰为主,可以根据用户的意见随时更改,并插入“共性模块”生产之中。部件制造完成之后,车辆的最终装配可根据客户要求,在任何符合条件的装配点,甚至是客户家中完成。

目前上海的技术水平当然还未达到这种境界,但上海大众借助ERP、FMS、CIMS等和生产线控制软件,正在对传统的“刚性生产线”进行改造,让其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具体需求生产特色产品。上海大众一位负责人称,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国际流行的汽车制造模块将被引进,包括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神经系统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等等。若干年后,客户可以在装配现场试一试自己定制的汽车,而一辆汽车方案的确定,可能只需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够了———这些都会成为现实。

驶入信息“快车道”

在进入个性化定制年代里,汽车不仅是在高速公路上奔驰,而且还要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驰。

德国奥迪公司和美国科尼尔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高层人士认为,汽车工业将是未来因特网的最大客户。事实上,通用、福特、戴-克等汽车公司,已于2年前联合成立了汽车电子商务网,利用微软和萨伯软件系统公司的网络能力,邀请丰田、日产、雷诺、三菱公司加盟,组成了世界汽车第一网,成为优秀的购物和供货平台。

“定制时代”离不开客户信息传送网络和强大的物流支持。在上海,一个地域息反馈网也正在构建中———按照上汽集团打造“全国信息集和反馈系统”的思路,上汽大众、上海通用将把单一的销售店,全部改造成“销售、维修、配件、信息反馈”为一体的4S店,完善产品客户和潜在用户信息收集渠道,并推行网上订购,为将来的“定制生产”铺设“菜单传送渠道”。有关专家认为,这种信息模式不仅可以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还能通过减少在零部件和汽车开发上的大笔费用,使制造商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还能除去不得不举办各种优惠促销或是让利活动去刺激销售之烦恼。

速度是第一位的

伴随着“汽车定制”而来的,还有制造速度新课题。在当前千车一面的汽车市场,早提车晚提车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在“定制式”年代,则代表着对客户要求的完成程度。由此而引起的制造商生产模式的变革,是对企业管理体系和理念的全面提升。从过去的“何时造好何时卖”,逐步走向“顾客何时需要,就何时供应”,客户不再是经营链的终端,而成为起点。上海大众正开始按照“有限时间定制”的流程,对信息、物流、生产、销售、财务及技术等模块重新组合,简单地说,就是加快汽车制造、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速度,以控制产品质量和缩短交货时间为目标构筑新的经营管理体系。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借鉴一下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国际上,至少北美地区9家主要汽车制造商,在“定制式生产模式”方面可谓领先一步。他们认为,制造商应该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提高其供应链、运输及制造环节上。在走过类似上海大众正在摸索的路之后,福特汽车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已将生产和运输一辆福克斯轿车的时间缩减到37天,而且达到了相当的“柔性”程度。

使用同样的方法,通用汽车公司也把新车从装配车间运送到经销商的时间缩短了一周。而三菱公司则缩短了非畅销车在港口的滞留时间,从而可以每年节省1亿美元的成本。克莱斯勒集团也把新车从工厂到消费者的运输时间减少到30到35天,比过去提高了20%。这些巨大的进步都得益于汽车制造和供应链从“订单处理化模式”向“信息征求化模式”的转变。

随着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的发展,汽车制造商将把主动权移交到客户手中。据调查,到2010年,有21%的美国新车购买将通过“定制式”方式完成。而在上海,到那个时候,个性化汽车或许也将在街头出现。

希望解决LZ问题~

09年1月的油价是多少钱一升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9月,中国原油净进口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中国原油日均消费量为1076×104桶,日均产量为446×104桶,净进口量为日均630×104桶;美国原油日均消费量为1852×104桶,日均产量为1228×104桶,净进口量为日均624×104桶。并且预测,从2013年9月份以后,直到2014年年底,未来中国原油净进口量超过美国将成为常态。而世界石油交易价格的大起大落对中国产生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中国进口石油成本不定,风险增加。

中国的石油生产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从1993年开始出现不平衡以来,就不得不依靠石油的进口来弥补其差额。因此从1994年至2011年间,表2-10数据显示,随着中国年需求量的迅速提高则从国外进口石油的量逐年攀升。1996年比1994年增加了近7倍,而2004年比1994年增长了60多倍。从2000年以来,中国年进口量比20世纪90年代增长速度加快,尤其是2008年以后(图2-3)。

表2-10 中国石油进口量与油价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综合统计年报1990—2008,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中石油网,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2000年进口量由5.1294×108桶提高到2007年的11.9109×108桶,8年时间增长了1.32倍。中国石油进口量变化有3个较为明显的增长台阶,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中国有如此强劲的石油进口需求,那么国际油价与其关系非常值得研究。

图2-3 中国石油进口量与国际石油价格变化趋势图(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综合统计年报,中国海关网海关统计,中石油网,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表2-11 中国石油进口平均价格与油价变化趋势 单位:美元/桶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年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注:平均进价由进口量与金额计算而得。

从中国石油进口平均价格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走势比较来看,2000年至2003年间,中国进口石油的平均价格基本与国际油价的最高值持平,以后该问题有所缓和(表2-11)。但是这个平均价格是由不同品质的原油进口金额平均而得,若低质低价的原油进口的多,那么平均价格就会下来。所以这还不能说明中国原油的进口完全抓住了国际原油市场最低价格的机会,只是已有这种倾向。

世界石油交易价格相对较高地区代表为西德克萨斯和布伦特价格(图2-4)。以此为代表,与中国石油进口量的变化规律总体趋势比较(图2-3)。由此显示,总体趋势是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升,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不断提高的规律。但是又有一些特殊点:2000至2002年间随着布伦特石油价格降低,中国石油进口量有所减少;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石油价格下跌,但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一直快速增加。这是因为2009年中国进入了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完工的注油期,因此石油进口量只会升不会降。中国石油进口量变化趋势与世界油价相对较低的地区代表价格迪拜和福卡斯的变化规律与前基本相同(图2-4)。

图2-4 中国进口原油平均价格与国际油价比较(数据来源:中国国土年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石油进口量增加时国际油价就上升,当然这本身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个现象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只要中国石油进口需求加大,国际市场就会提价;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中国的石油需求对国际油价已经有了影响的力量。前者对于中国发展经济,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地位等都为威胁因素,后者则说明已有了影响市场的机会。所以,应该想办法取措施抓住该机会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际名声的提高。

总之,从全球范围来看,常规石油产量在下降,而能源消费需求在上升,油价将会不断地上涨。有人认为“未来10年,全球需要增加相当于4个沙特阿拉伯或10个北海的产量才能维持目前的供给水平”[41]。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其2013年度长期能源预测报告中预测,天然气消费在2025年前后成为仅次于石油的全球第二大常用燃料,到2040年将增长65%[50]。这对于石油能源产品市场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汽油价格为繁调整

浙江绍兴地区的,93号汽油:加油日期油价:元/升2008-12-265.052009-1-25.052009-1-115.052009-1-164.942009-1-214.942009-2-64.942009-2-174.94 2009-2-254.942009-3-54.942009-3-144.942009-3-244.942009-4-45.172009-4-135.172009-4-195.172009-4-285.172009-5-75.172009-5-155.172009-5-255.172009-6-45.492009-6-135.492009-6-235.492009-7-25.982009-7-85.982009-7-135.982009-7-185.982009-7-235.982009-7-315.82009-8-85.82009-8-125.82009-8-185.82009-8-235.82009-8-285.82009-9-56.042009-9-106.042009-9-156.042009-9-186.042009-9-236.042009-9-266.042009-10-55.892009-10-125.892009-10-175.892009-10-215.892009-10-285.892009-11-45.892009-11-116.272009-11-166.272009-11-206.272009-11-276.27

国际油价近期连续回升,创四个月以来新高,而国内油价在四个月内3次调整,频率之高前所未有。邓郁松认为,尽管《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并没有量化的具体指标表明油价在什么价位、什么时候该调整,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频繁调整将成为今年常态。

中国经济网记者作了一个粗略统计:2005年3月至今,汽油出厂价共12次调整,其中8次上调,累计涨幅1980元;柴油出厂价共10次调整,其中8次上调,累计涨幅1670元;航空煤油出厂价共调整8次,其中6次上调,累计上涨910元。总体来看,涨价成为国内油价调整的“主旋律”,跟涨不跟跌现象一直以来饱受质疑。对此,邓郁松分析,这是因为3年来我国原有的定价机制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而照现在新机制的执行情况,这种现象有望改观。

在邓郁松看来,按照目前油价调整的实际情况,新机制从执行层面与以往有着很大区别,这是好现象。“希望这种机制能坚持下去,密切跟踪,那么将来随着国际油价的回落,国内油价也能适时跟跌。”

大幅波动仍是未来国际油价主基调

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接近50%,高油价几乎成为中国无法避免的刚性开支,油价动荡也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及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新定价机制的实施,中国油价逐渐接轨国际,将越来越紧密地随国际油价调整,因此对国际油价未来趋势的判断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预测国际油价也许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揣摩透它的脾气,即使是极其专业的投资机构也常常失手。”邓郁松在他参与撰写的《中国经济报告》如此叙述,因此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访时,他更多地倾向于发表自己的判断,和陈述理由:“我的判断是,油价大幅波动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我个人认为今年的趋势是前低后高。”他认为四个主要因素影响国际油价走势:一是石油需求形势,目前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需求量下降;二是石油集中,欧佩克和俄罗斯对油价走势仍有控制能力;三是货币因素,美元走势的影响;四是石油公司成本居高不下,以致油价长期低于40美元不现实。

邓郁松认为未来几年国际油价“走高比走低的概率更大”,而种种因素变化导致中国油价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具备外在条件”。而对于这次油价上调,他认为并不影响部分地区价格促销,因为去年四季度以来成品油市场,尤其是柴油市场由于需求量下降,短期内存在供过于求的压力,库存需要释放。(记者 牟修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