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油价表_二O一九年油价历次调整

朴统治下的韩国向以所谓的“汉江奇迹”见称于世。然而,这一“开发中国家的楷模”今年却遭遇到许多严重的问题:成长钝化,通货膨胀,工商不振,以及大量失业等等。当这些经济上的问题和反对势力要求民主化运动的挫折汇集在一起时,整个社会便显得无比的紧张,无比的不安。朴正熙不肯去化解这种紧张,不安,而想继续高压下去,因此,他被干掉了。“经济奇迹”和“经权稳固”这两个形象蒙蔽了他的眼睛。他显然没有看出:他那套但求成长不计代价的经济发展策略并不是最好的策略。他更没有看出:唯有建立在健全经济制度上的民主才是稳固的。

一,高度成长的经济发展策略

在一九六一年朴正熙军事成功前,社会的贫穷与动荡始终是韩国最根本的两个问题。因此,在掌权之后,朴正熙马上就设立了经济企划院,并于翌年开始推动第一次五年经济发展,鼓励开矿,扶植制造业,使韩国经济从此步上了持续成长的路子。

当时的韩国还停留在一种相当落后的农业经济型态,国民所得每年不到一百美元。此外,韩国的天然条件也不很有利于工业化:矿藏稀少,人口密度高,山地多于平地,可耕作面积只及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朴正熙及经济企划院决定以“最速成长”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可是,要成长就必须先有资金,而资金正是当时韩国所极度缺乏的。他们认要资本累积唯有靠外汇,而要赚外汇,则唯有靠外销。于是,全力发展外销工业遂成了韩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为了要克服资金缺乏的困难,韩国经济企划当局所取的对策是:用低工资作号召,吸引国外资金。由于韩国拥有丰富的人力,所以这个办法收效极大,尤其是在一九六五年韩国与日本关系正常化之后。于一九六○年至六九年间流入韩国的外资总额,竟然高达该一时期全面总投资额的百分之五十四。

于是,制造业遂以惊人的速度在韩国发展起来。不过,由于当时韩国还相当缺乏技术人才,因此,在韩国发展起来的工业,主要都是进口代替品工业和劳力密集工业,如纺织业,电子业等等。

低工资政策使得韩国的外销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于是韩国的外销额遂逐年急遽上升,竟从一九六二年的五千七百万美元上升到一九七八年的一百三十亿美元。

随着经济的成长,韩国国内的储蓄不断增加,因此,本国资金在全国总投资额中所占的比例也就愈来愈大。这时,为了要维持韩国外销产品的竞争力,以确保经济成长能够持续上升,韩国经济企划当局除了维持其一贯的低工资政策外,还倾全力培养本国的大财团。

正当外销工业呈现出一片空前好景时,韩国的农业逐渐的萎缩了。为了要维持低工资政策,韩国也就不得不尽力压低粮价。谷贱伤农,因此,当农村再无法负荷那么多人口时,部份农村人口遂流向都市,成为廉价的劳工。

“低工资,低粮价,大财团”三位一体的经济政策固然十分有利于韩国经济的成长,可是却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严重问题。

韩国经济企划当局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重点为基础工业的建立。建立基础工业(如大炼钢厂,水泥厂,肥料厂,炼油厂等)需要相当庞大的资金。韩国筹措这些资金的方式有二:(1)与外国大厂商合作投资,(2)国外。韩国所以急于建立基础工业,主要是基于国防上的考虑。

为了要配合外销工厂和基础工业的发展,韩国在电力,交通及通讯等方面作了非常巨大的投资。而这些资金主要也是来自国外。

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成了一个外债负担非常重的国家,到一九七八年为止约为八十五亿美元。

在“外销工业与基础工业双管齐下”的经济发展策略下,韩国经济呈现出下列四个特质:(1)成长率极高;(2)产业结构不平衡;(3)对外依赖太深;(4 )通货膨胀率高。这四个特质是了解今年韩国经济问题的关键,所以有详加探讨的必要。

(一)成长率极高

从一九六二年起,韩国的年平均经济成长率为百分之九。三,国民的年平均所得则从一九六一年的一百美元以下,达到今年预期的一千五百美元左右。这完全是“外销至上”政策的结果。韩国经济企划当局为要积聚外汇,所以除了扶植外销工业外,更压抑国内消费工业。这种政策非常有效地使资金集中在外销工业上,因而造成惊人的成长率。

(二)产业结构不平衡

在“低工资,低粮价,大财团”三位一体的经济政策下,外销工业高度发展,农业却日益萎缩。备受呵护的大财团构成韩国经济的主体,中小企业遂相对的显得不蓬勃。国内消费工业受到压制,加以贫富悬殊问题严重,因而未能建立起一个具有潜力的国内消费市场。基础工业固然有助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建立,但却无法在短期内发挥显着的效益。

(三)对外倚赖太深

韩国天然相当贫乏,原料必须仰赖进口,产品的市场也多在国外,因此,根本上说来,韩国是一个巨型的加工厂。除了这点外,韩国经济对外的依赖性所以会那么深,和该国缺乏健全的国内消费市场也有莫大的关系。国内消费市场是国际经济变动时的避风港。韩国正因为缺乏国内消费市场,以致在七○年代的几次能源危机中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

(四)通货膨胀率高

通货膨胀在韩国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长期的贸易顺差以及国内消费市场的阙如,乃是通货膨胀问题严重的主因。此外,韩国经济企划当局的高成长政策,如货币供给量的年增加率保持高位等等,对于通货膨胀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二,今年什么问题都发生了

过去三年来,韩国的经济成长率一直都保持在两位数(一九七六年百分之十四。二,一九七七年百分之一○。五,一九七八年百分之十一。六)。如果纯就数字而言,这是非常可惊的数字。可是,今年韩国却遭遇到几个连锁性的严重问题:(1)通货膨胀;(2)成长钝化;(三)失业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和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紧紧纠结在一起,所以已经不再是可以孤立起来解决的问题了。

(一)通货膨胀

一九七六到一九七八年间的高速成长,造成了货币供给量增加率不断上升的现象。加上在阿拉伯国家从事工程建设的韩国人每年都汇回大约十亿美元左右,使得这三年的通货膨胀率始终停留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之间。

更严重的是,今年七月,韩国的油价上涨百分之五十九,电力价格也平均调整百分之三十五。这次大幅度涨价的结果,引起了全面性的物价波动,使得通货膨胀的问题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二)成长钝化

今天韩国的外销总额预计会较去年下降百分之三。这是朴正熙掌权以来的第一次下降。今年的成长率则预计会从去年的百分之十一点六降至百分之九以下。这种成长钝化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这可分成两点来说。第一,在七月油电涨价以前,输入的原料,材料便已经大幅上涨过了。第二,由于通货膨胀的缘故,从一九七六年以来,韩国工资平均每年都调整百分之三十左右,现在韩国的工资已经不算低了。这两点使得韩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为降低。

韩国经济企划当局为了要应付输出环境的恶化,并缓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而取了一项通货紧缩的政策。这项通货紧缩政策和生产成本的上扬,使得几家大企业因而倒闭。不过,受打击最重的还是中小企业。倒闭或歇业的厂商占中小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三。而被迫减产的则多达百分之十八。

有鉴于投资环境的恶化,日本大厂商在郑重考虑要撤回他们在韩国的投资。这对韩国而言,将是另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这将使韩国原已十分严重的失业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三)失业问题

在企业一片不景气的情况下,韩国的失业问题变更非常严重。截至六月底为止,韩国的失业人口约为五十三万七千人,大约较去年年底多出十万六千人。

要了解韩国的失业问题,须从三个角度去看:一,韩国几乎没有社会保险及失业救济的措施,因此,失业问题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二,韩国的农村已经相当凋敝,无法负荷从都市倒流回去的人口。三,失业者除了包括被解雇或被遣散的人,也包括找不到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的多半都是各级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在有悠久传统的韩国,青年的失业往往很容易从单纯的社会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但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体系的首要地位。因此,在此转变阶段,货币政策不稳定,再加上,高通货膨胀背景下,利率波动较大,最终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过大。

具体而言,虽然10 年伯恩斯上任不久后就宣布以货币总量为供给目标,但是实际上却是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最终目标。每隔六个星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会重新制定各种货币总量的目标区间,以及与该目标区间所匹配的联邦基金利率。如果联邦基金利率高于或低于目标区间,就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手法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目标区间内。因此,货币供应量往往会出人意外地螺旋式上升或者下降,极不稳定。

另外,选择利率作为调控目标,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虽然关于利率的信息每天都能得到,但不容易控制。其次,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预期的长期真实利率。所谓预测的长期真实利率,就是市场参与者通过在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来推测的真实利率。而恰恰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在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时期,名义长期利率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既不稳定,也不能预测。

因此,在滞胀期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能够帮助经济增长,反而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被认为是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银行信贷业务扩张也对通货膨胀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直接上升至两位数

世人常常把上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归因为石油价格上涨。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与其后的经济衰退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3-14 年。十月战争爆发,欧佩克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国际油价从每桶3 美元涨到12 美元。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衰退。从13 年到15 年美国实际GDP 增长下降了0.7%。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1980 年。伊朗爆发革命,随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石油日产量锐减油价骤升,从每桶14 美元飞涨到近40 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19 年到1980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23%。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90 年。1990 年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次年1 月,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价格从每桶14 美元上涨至40 美元。从1990 年到1991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17%。

为什么油价上涨会引起经济衰退的连锁反应呢?首先,生产率与石油价格关系密切,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率下降。美国工业部门在19 世纪70 年代对石油的使用量达到高峰,

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使用石油为燃料和原材料的生产部门。

其次,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率。石油以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这两种形式影响物价的走势。

除此之外,不仅是油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也由于粮食紧缺而大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12 年,自然灾害席卷全球,世界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9%,许多国家发生严重的饥荒。前苏联在这一年到处抢购,大量进口,造成战后前所未有的粮食短缺。14 年世界粮食再次减产,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第二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的18 年,再次出现世界粮食短缺。

由于粮食供应不足,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3 年和14 年,美国食品和饮料价格上涨幅度分别达到13.2%和13.7%;18 年和19 年,上涨幅度分别达到9.7%和10.7%。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与美元贬值

石油价格的上涨从表面上看由石油危机所引发,但实际上也与美元持续贬值不无关系。15 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这些国家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10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持续贬值,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滞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滞胀对美国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一方面,美国工业经历了长时间的生产下降。13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5.3%,持续时间为18 个月;1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持续时间约44 个月。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到战后历次危机的最高值。1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近1.5 万家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最高时达9.2%,失业人数约836 万。在1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中,企业倒闭、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都创出战后最高纪录。企业破产数量达25 300 家,失业率最高时达10.8%。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物价严重上涨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滞胀”阶段是美国“二战”结束后最为艰难的一个阶段。从 1969 年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 年12 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约有13 年的时间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平均每3 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实际GDP 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而其它时期的经济增幅平均为3.87%至5.69%。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前所未有地高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而美国战后各经济阶段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3%至3.54%。 “滞胀”时期美国各产业的表现

70 年代美国“滞胀”时期,各行业的表现不一。我们统计发现,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制造

业表现较差;但是,具有定价权的上游行业和下游服务业,以及出现新的盈利模式的行业,增速明显能超越CPI 的涨幅。70 年代,美国增长最强劲的行业分别是掘业、农林牧渔、金融服务业、公用事业,平均年增速超过10%,远远超过CPI 的上涨。其中,掘、农林牧渔的年增长几次超过50%,主要是受益于石油价格暴涨和全球性粮食涨价。金融服务业的年增长也曾经接近20%,则是因为70 年代美国的银行业了出现新的盈利模式——国际业务的兴起。中东“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的银行,再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刺激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因此,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杠杆、高盈利的丰厚时期,直至80 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

70 年代,美国温和增长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业、房地产、住宿食品服务业、文化业等行业,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基本实现正增长。信息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当时美国电信行业的垄断格局被打破,行业竞争机制刺激了居民对通信的消费增长。

70 年代,美国增长呈现停滞状态的行业涉及面较广,包括,制造业、交运仓储、建筑业、零售业、批发贸易等,主要是受到经济停滞、失业率高的影响。

滞胀翘高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导致了固定收益类资产贬值,经济衰退又拖累了股市上涨,缺乏投资渠道的资金开始涌入大宗商品市场。黄金作为规避通货膨胀的保值工具在1980 年创下了每盎司850 美元的高点。 滞胀对美国股市的影响

经济的衰退通常伴随着股市的下跌。我们分析了1942 年至1995 年股市的牛熊周期,发现这期间总共有8 次经济衰退,每次都伴随着股票市场走熊。股票市场走势是经济增长的领先指标,8 次经济衰退前的股市有7 次已经提前下跌已经提前下跌,而经济开始复苏前,股市一般会提前4 个月左右起稳。当然并不是每次股市走熊都与经济周期有关,14 次股市调整只有8 次与经济周期有关。信贷周期等其他因素也同时左右着股票市场的走势。 整个滞胀时期,股票市场经过了 6 次调整,约有一半的时间处于熊市之中。也就是说,1946-1995 年美国股市的14 次调整有一半是发生在滞胀时期的。滞胀严重影响了美国股市的发展13 年-14 年的股市大调整中,美国S&P500 下跌了近43.3%,为历次调整中最大跌幅。从个股的表现看,在70 年代股市调整时期,仍有部分行业的股票出现了一定的涨幅。比如,金融股、国防股、掘股和服务类股。总体来说,板块的走势还是与当时的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

西方国家“滞胀”对全球影响——资金向欠发达国家巨额转移

虽然 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都陷入了滞胀的局面,但是,美国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也促成了全球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扩张。国际业务的兴起至少可以追溯到1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机,主要由三方面因素促成的。

其一、资金。13 年,加速的通货膨胀与利率上调的不利影响无法支持美国银行正常的融资活动,导致了银行系统的演进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当时石油涨价带来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产油国,这些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银行。缺乏正常融资渠道的银行一下子拥有了巨额的资金。

其二、需求。借款需求的产生与70 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过低的实际利率相关。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负利率降低了还本付息的费用,也间接增强了借款国的信用度。下跌的实际利率、扩张的世界贸易、不断提高的商品价格、再加上贬值的美元,这一切都鼓励了债务国,并给与他们增加负债额的机会。国际上,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需要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而产油国家则需要来支持经济扩张。适逢东西方关系缓和,美国银行成为信贷的源泉。

其三、利润。当时,欧洲美元市场不受管制,美国银行不必为自己海外分公司的债务保持最低的准备金。国际的利润相当的丰厚。

国际业务成为整个银行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业务。加上各家银行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对条件的要求就相应宽松很多。借债国为获得而提供的必要资料少得可怜,一些银行甚至不知道对象在其他地方的借款数额。就这样整个国际信贷市场迅速的发展起来。1982 年,墨西哥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信贷市场的发展才算告一段落。20 世纪90年代开始,私人资本才开始显著流入新兴市场。 美国如何走出“滞胀”?

以往当发生经济衰退时,在生产下降、失业率增加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跌,正是由此实际情况作后盾,以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失业率下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才能大行其道。然而,此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滞胀时期,异常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发生,使得美国进退两难。 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

福特和卡特的两任都实行了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16 年1 月,失业率为7.9%,福特设置了一条将失业率压制到1980 年时5.2%的经济路径。也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失业率每年需要下降0.6%。卡特总统在任职期间,也将这一目标路径沿袭下来。其具体措施是: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办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

前一项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以至于18 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通货膨胀的上升导致卡特不得不将重点重新转移到治理通货膨胀上,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在70 年代末甚至超过了10%。由于卡特在治理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货币政策时紧时松,也没有执行前后一至的战略。最终,卡特也在“滞胀”的阴影中下台。 稳定货币供给量和结构性财政政策

19 年沃尔克就任美联储,强力提升美元利率。高息的强势美元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将美国推入强势美元时代。1981 年,里根入主白宫,里根认为,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限制了经济活力,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为了对付"滞胀",里根改弦易辙,用了四个措施:稳定货币供应量、减轻税赋、缩减开支、减少干预。最为有效的两条是稳定货币供应量和减少干预。

首先,里根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目标,即使利率过高触发经济危机,也不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里根在期上任初期虽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稳定的货币供应量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得通货膨胀逐步下降。到 年已经降到3.8%。其次,里根对企业实行的加速折旧政策和原来的投资课税扣除等优惠,使得企业手中的现金流量增加,对刺激传统产业更新设备起了很大作用;另外,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低于前期,也鼓励了企业投资。除此以外,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油价的下跌;美元升值也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工会为保证工人就业而放弃提高工资的要求等客观原因也使得通货膨涨出现了下降的态势。经过里根的持续努力,美国终于1983 年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高峰,此轮经济滞胀一共经历了13 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