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价经常发生变动,到底什么是影响油价的根本因素?

2.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什么?

油价浮动机制的猫腻_油价浮动机制

2001年1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钩连动”机制进入进一步完善阶段,主要内容是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来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国内成品油价格以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场一揽子价格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新加坡:鹿特丹:纽约=6∶3∶1),根据基本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由国家计委制定的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两大石油集团可以在中准价上下8%的范围内制定具体的成品油零售价。该机制一直沿用至今,简称为“三地成品油定价法”。

据最新消息,今年初中国将可能实施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国家对零售油价的统一管制将有所放松。新的定价办法将放弃原来紧盯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的计算办法,而基本锁定“原油成本法”,即改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的平均值为基准,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这表明,用了5年的“三地成品油定价法”走到了尽头,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将迎来第四个发展阶段——“原油成本法”阶段。

油价经常发生变动,到底什么是影响油价的根本因素?

原油是一种期货,执行浮动价格。按照国际惯例,我国取“22+4%”的调节机制。即参照近1个月(22个交易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变化,如果价格上下浮动超过4%,国内成品油价格随之上调或下调。一般的,定价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决定,届时媒体将发布汽油柴油零售价的变化。

应答时间:2020-08-1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公布为准。

[平安车主贷] 有车就能贷,最高50万

s://b.pingan.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_id=AM001000065

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什么?

现在随着生活质量的增加,每家每户都有了汽车,当然对于油价也是十分关注,所有的人都能够发现油价经常会有变动。当然,对于油价没有研究的人会有所疑问,影响油价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其实能够影响油价因素的有很多,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人民币的汇率和原油进口的成本。

人民币的汇率对于油价也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人民币之间也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多多少少也会有一定的浮动,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浮动才会让油价有着一定的影响。毕竟因为人民币汇率的多少会影响原油生产的成本,也正是因为原油生产需要一定的基础,才会让油价有浮动。其实对于油价的影响,不仅仅是人民币的汇率,毕竟能够影响油价的因素,有很多人民币只是其中之一。

原油进口的成本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我国身为人口大国,当然拥有汽车的数量也是最多,所以在用油方面也是一直供不应求,所以除了自身国家所生产的原油之外,也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油来维持国内正常的需求。当然每段时间原油进口的成本也并不相同,也正是因为成本的不同,才会让油价有着不同因素的影响,毕竟对于出口原油的国家来说,自身国家的需求和原油集的难度,对于出口的成本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也含有不确定因素,所以对于原油出口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能够影响油价的因素,除了国内的环境之外,国外的因素也有很多,毕竟我国大部分的石油都是需要在国外进口,虽然石油进口对于我国来说也是一件常事,但是毕竟每段时间国内外有不同的影响,才会让油价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成品油定价机制,即成品油定价的过程方式、法则方案。

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由中国院职能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简称发改委)牵头于2008年11月25日前后拟定并获审批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将现行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的定价机制,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

而最高零售价格,是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上流通环节差价来确定的。同时,新方案提出,将原允许企业根据指导价格上下浮动8%降为4%左右,折成额度取整确定。

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调整机制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等三地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对国际油价进行评估,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并向社会发布相关价格信息。2008年底进行的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目的在于理顺成品油和原油的价格关系,形成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地间接接轨的定价机制。根据新的价格形成办法,国际油价连续22个工作日日均涨幅或跌幅超过4%,就应考虑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以使成品油价格能够更真实、更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促进合理利用与公平竞争。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法律出版社《法律生活常识全知道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