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惠农政策有哪些

2.油价调整消息:17日24时,成品油还要“大涨”?

3.上海92号汽油最高价位哪年

4.油电混动车适合跑长途吗?

广西今日油价价格_广西油价今日价格92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1653.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注:①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煤油数据略有出入;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6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1-2 2006年中国乙烯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国对石油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在北方。这种油气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惠农政策有哪些

2019年95油价最高的时候多少一升

8.1一升

8.1一升。现在油价定期调整的,地区不同,油价也不同。内地最贵的是广西,8.1元/升;最便宜的是陕西,7.74元/升。除了海南、西藏,其它地区均在7.9元/升左右。

油价调整消息:17日24时,成品油还要“大涨”?

1。种粮直补政策。  201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给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014年1月份,中央财政已向各省(区、市)预拨2014年种粮直补资金151亿元。

2。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201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补贴资金按照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和增加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

2014年1月份,中央财政已向各省(区、市)预拨2014年种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1

亿元。  3。良种补贴政策  2014年,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长江流域10个省(市)和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冬油菜、藏区青稞实行全覆盖,并对马铃薯和花生在主产区开展试点。

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亩补贴10元。其中,新疆地区的小麦良种补贴15元;水稻、棉花每亩补贴15元;马铃薯一、二级种薯每亩补贴100元;花生良种繁育每亩补贴50元、大田生产每亩补贴10元。

水稻、玉米、油菜补贴取现金直接补贴方式,小麦、大豆、棉花可取现金直接补贴或差价购种补贴方式,具体由各省(区、市)按照简单便民的原则自行确定。4。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对象为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农民合作社和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补贴机具种类涵盖12大类48个小类175个品目,在此基础上各省(区、市)可在12大类内自行增加不超过30个其他品目的机具列入中央资金补贴范围。 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即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省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

一般机具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5万元;挤奶机械、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5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25万元;甘蔗收获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20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可提高到25万元;大型棉花摘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30万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提高到40万元。

不允许对省内外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实行差别对待。同时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工作。  5。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政策  2014年继续在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新疆、宁波、青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

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与农机购置补贴相衔接,同步实施。报废机具种类主要是已在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登记,并达到报废标准或超过报废年限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标准按报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机型和类别确定,拖拉机根据马力段的不同补贴额从500元到1。

1万元不等,联合收割机根据喂入量(或收割行数)的不同分为3000元到1。 8万元不等。  6。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政策  国家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探索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和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工作。

推动相关部门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7。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4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

2014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8元,比2013年提高6元,提价幅度为5。4%;2014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提价幅度分别为2。

3%、2。2%和3。3%。继续执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8。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  为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财力状况,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320亿元,具体奖励办法是依据近年全国各县级行政单位粮食生产情况,测算奖励到县。 对常规产粮大县,主要依据2006-2010年五年平均粮食产量大于4亿斤,且商品量(扣除口粮、饲料粮、用粮测算)大于1000万斤来确定;对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在主产区产量或商品量列前15位,非主产区列前5位的县也可纳入奖励;上述两项标准外,每个省份还可以确定1个生产潜力大、对地区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县纳入奖励范围。

在常规产粮大县奖励基础上,中央财政对2006-2010年五年平均粮食产量或商品量分别列全国前100名的产粮大县,作为超级产粮大县给予重点奖励。奖励资金继续用因素法分配,粮食商品量、产量和播种面积权重分别为60%、20%、20%,常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与省级财力状况挂钩,不同地区用不同的奖励系数,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测算分配到县,常规产粮大县奖励标准为500-8000万元,奖励资金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县级人民统筹使用,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

在奖励产粮大县的同时,中央财政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前5位超级产粮大省给予重点奖励,其余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由省级财政用于支持本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  产油大县奖励由省级人民按照“突出重点品种、奖励重点县(市)”的原则确定,中央财政根据2008-2010年分省分品种油料(含油料作物、大豆、棉籽、油茶籽)产量及折油脂比率,测算各省(区、市)三年平均油脂产量,作为奖励因素;油菜籽增加奖励系数20%,大豆已纳入产粮大县奖励的继续予以奖励;入围县享受奖励资金不得低于100万元,奖励资金全部用于扶持油料生产和产业发展。

 201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产粮(油)大县奖励力度。  9。生猪大县奖励政策  为调动地方发展生猪养殖积极性,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以及保险保费补助、贴息、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

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4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10。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  2014年,国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

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试点。  11。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60。

5亿元,在主产省实现了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在西北实施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补助,在东北秋粮和南方水稻实行综合施肥促早熟补助,针对南方高温干旱和洪涝灾害安排了恢复农业生产补助,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对于预防区域性自然灾害、及时挽回灾害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相关补助力度,积极推动实际效果显著的关键技术补助常态化。  12。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支持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在全国建设12500个万亩示范片,并选择5个市(地)、81个县(市)、600个乡(镇)开展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

2014年,国家将继续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整建制推进试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辐射带动区域均衡增产。

13。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支持政策  2014年,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并已按照2013年资金规模的70%拨付地方。 继续抓好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创建,推进标准园由“园”到“区”、由“产”到“销”拓展,在优势产区选择基础条件好、规模大的标准园,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提升创建水平。

在支持新建标准园基础上,加强集中连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继续做好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 在东北、西北、华北选择冬春蔬菜自给率低、人口多、产业基础好的城市,开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工程,制定设施建造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促进设施标准提高、技术规范提高,推进设施蔬菜规范科学发展,提高北方城市冬季蔬菜的供给能力。

同时加强宣传,充分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14。 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  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资金7亿元,以配方肥推广和施肥方式转变为重点,继续补充完善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示范等基础工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试点和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创新农企合作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扩大配方施肥到田覆盖范围。

2014年,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4亿亩;粮食作物配方施肥面积达到7亿亩以上;免费为1。9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力争实现示范区亩均节本增效30元以上。

15。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  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亿元,通过物化和资金补助等方式,调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其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转化利用,提升耕地质量。

2014年继续在适宜地区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绿肥种植技术和大豆接种根瘤菌技术,同时,重点在南方水稻产区开展酸化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推广,在北方粮食产区开展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严重地区开展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推广。

16。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支持政策  2014年,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强化项目支持。通过工程等项目,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育种创新基地。

推动新布局的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倾斜。推动国家相关科研和专项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支持力度。 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支持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

二是推动科技向企业流动。推动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将国家拨款形成的育种材料、新品种和技术成果,申请品种权、专利等知识产权,鼓励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或上市交易。研究确定科研成果的机构和科研人员权益比例,并在部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试点。

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及人才合作。深化科企合作,推进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突破种质创新、品种选育等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瓶颈。完善种业人才出国培养机制,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三是优化种业发展环境。深入开展打护权专项行动,建立可追溯管理信息系统,保护农民和品种权人合法权益。 加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为企业商业化育种奠定基础。加快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做好品种测试与品种审定的有机衔接。

全面清理现有行政规定,打破地方封锁,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种业大市场。  17。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支持政策  近年来,农业部在种植、畜牧、水产和农垦等行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部分省、市也围绕地方追溯平台建设积极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

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正式纳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总投资4985万元,专项用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开发。

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实现全国范围“三品一标”的蔬菜、水果、大米、猪肉、牛肉、鸡肉和淡水鱼等7类产品“责任主体有备案、生产过程有记录、主体责任可溯源、产品流向可追踪、监管信息可共享”。18。

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政策  从2006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财政补助资金补助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工作。2014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2340万财政资金补助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依托“三园两场”、“三品一标”集中度高的县(区)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44个。

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示范品种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的集成转化和印发、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核心示范区的建设、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档案记录的建立以及品牌培育等工作。  19。

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3年投入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 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

2014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政策  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2009年开始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2013年中央资金增至10。

06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新增1亿元支持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扩建。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小区)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

2014年国家将继续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21。动物防疫补贴政策  我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限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组织招标购,兽医部门逐级免费发放给养殖场(户);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养殖场(户)无需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

二是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三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的劳务补助,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7。 8亿元补助经费。四是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201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  22。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供给,促进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内容主要包括:实施禁牧补助,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中央财政按照每亩每年6元的测算标准对牧民给予补助,初步确定5年为一个补助周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未超载的牧民按照每亩每年1。

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草畜平衡奖励;给予牧民生产性补贴,包括畜牧良种补贴、牧草良种补贴(每年每亩10元)和每户牧民每年500元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012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山西、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等5省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的牧区半牧区县,全国13省(区)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内。

2013年,国家继续在13个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中央财政投入补奖资金159。46亿元。2014年,国家将继续在13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23。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为提高我国奶业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从2012年起,农业部和财政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片区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单元,一次性补贴180万元(每亩600元),重点用于推行苜蓿良种化、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强苜蓿质量管理等方面,2014年将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24。渔业柴油补贴政策  渔业油价补助是党中央、院出台的一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也是目前国家对渔业最大的一项扶持政策。根据《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渔业油价补助对象包括:符合条件且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

2014年将继续实施这项补贴政策。  25。渔业保护补助政策  2013年落实渔业保护与转产转业转移支付项目资金4亿元,其中用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30600万元,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9400万元。

2014年该项目将继续实施。  26。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  2013年开始,中央对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给予补助,无房户、D级危房户和临时房户户均补助2万元,C级危房户和既有房屋不属于危房但住房面积狭小户户均补助7500元。

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补助对象按长期作业地确定,2010年12月31日前登记在册的渔户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可列为补助对象:一是长期以渔船(含居住船或兼用船)为居所;二是无自有住房或居住危房、临时房、住房面积狭小(人均面积低于13平方米),且无法纳入现有城镇住房保障和农村危房改造范围。

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实施期限2013-2015年,目标是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改善以船为家渔民居住条件,推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亿元,补助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8个省区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

2014年国家将继续实施这一政策。  27。海洋渔船更新改造补助政策  自2012年9月开始,国家安排42亿多元用于海洋渔船更新改造。渔船更新改造坚持渔民自愿的原则,重点更新淘汰高耗能老旧船,将渔船更新改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渔业生产方式转型相结合,形成到较远海域作业的能力。

中央投资按每艘船总投资的30%上限补助,且原则上不超过渔船投资补助上限。中央补助投资要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按照建造进度分批拨付,不得用于偿还拖欠款,不得用于购买国外设备。

国家不再批准建造底拖网、帆张网和单船大型有囊灯光围网等对破坏强度大的作业船型。享受国家更新改造补助政策的远洋渔船不得转回国内作业;除因船东患病致残、死亡等特殊情况外,享受更新补助政策的海洋渔船十年内不得买卖,卖出的按国家补助比例归还国家。

2014年该项目将继续实施。  28。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政策  2014年将继续加大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排头兵和农业改革试验田。

一是认定第二批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和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示范区规模,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投入整合力度大、创新举措实、合作组织发展好、主导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明显的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给予1000万元左右的奖励。

三是将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规模由3亿元增加到4亿元,加大对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四是协调加大对示范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示范区健全农业融资服务体系,力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今年对示范区建设的余额不低于300亿元。

 29。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政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2014年中央1号文件对进一步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启动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项目、组织召开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交流会、完成改革试验项目中期评估三大工作为重点,充实试验内容,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试验项目组织实施力度,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子。

 30。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取“先建后补”方式,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标准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三大类19种规格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

实施区域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个县(市、区、旗、团场)。2014年,将继续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31。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为推进全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降低流通费用,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含收费的独立桥梁、隧道)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的公路收费站点,要开辟“绿色通道”专用道口,设置“绿色通道”专用标识标志,引导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快速通过。鲜活农产品品种范围,新鲜蔬菜包括11类66个品种、新鲜水果包括7类42个品种、鲜活水产品包括8个品种、活的畜禽包括3类11个品种、新鲜的肉蛋奶包括7个品种,以及马铃薯、甘薯(红薯、白薯、山药、芋头)、鲜玉米、鲜花生。

“整车合法装载”认定标准,对《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范围内的不同鲜活农产品混装的车辆,认定为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对目录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与目录范围外的其他农产品混装,且混装的其他农产品不超过车辆核定载质量或车厢容积20%的车辆,比照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执行,对超限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比照合法装载车辆执行。

 32。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减免政策

上海92号汽油最高价位哪年

2022年3月17日24时,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再次开启,而本周期前4个国内工作日,原油变化率高达28.81%,这个幅度也太惊人了,按此估算的话,届时成品油每吨可上调幅度将大涨超1000元/吨,折合每升约在1元左右。当然,本周期还未结束,后续国际油价走势还不确定,但从趋势来看,大概率还会继续上涨。

不过好消息是, 根据我国成品油调价机制,每10个工作日进行一次调整,上限是130美元/桶,下限是40美元/桶。当国际油价超过13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将不再上调,或者小幅调整。不过形势瞬息万变,我国每年进口数千亿美元石油,如若国际油价真的长期保持在130美元上方,这个“天花板价”依然有上浮的可能。

我们来看一下全国31个地区92号汽油价格情况(价格及估算价格仅供参考):

第1名:海南 9.16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10.18元/升。

第2名:西藏 8.92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94元/升。

第3名:云南 8.19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21元/升。

第4名:贵州 8.18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20元/升。

第5名:四川 8.14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16元/升。

第6名:重庆 8.10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12元/升。

第7名:广西 8.10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12元/升。

第8名:广东 8.06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8元/升。

第9名:黑龙 8.06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8元/升。

第10名:湖北 8.06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8元/升。

第11名:河南 8.05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7元/升。

第12名:北京 8.05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7元/升。

第13名:天津 8.04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6元/升。

第14名:河北 8.04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6元/升。

第15名:甘肃 8.04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6元/升。

第16名:山东 8.03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5元/升。

第17名:辽宁 8.02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4元/升。

第18名:吉林 8.01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3元/升。

第19名:福建 8.01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3元/升。

第20名:上海 8.01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3元/升。

第21名:江苏 8.01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3元/升。

第22名:浙江 8.01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3元/升。

第23名:江西 8.00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2元/升。

第24名:青海 8.00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2元/升。

第25名:湖南 7.99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1元/升。

第26名:安徽 7.99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1元/升。

第27名:山西 7.99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1元/升。

第28名:内蒙 7.98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0元/升。

第29名:新疆 7.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8.99元/升。

第30名:宁夏 7.94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8.96元/升。

第31名:陕西 7.93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8.95元/升。

油电混动车适合跑长途吗?

上海92号汽油最高价位是8.33元发生在2012年。92号汽油 8.33元,95号为8.87元,为历史最高。2012年3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上调国内汽柴油价格600元/吨,国内各地93号汽油零售价基本都已超过8元/升,创下了历史新高。

从破七到破八,仅用了一年多。油价的涨幅已经大大超越物价指数的涨幅。2012年11月左右。油价一度达到8.06元(中石油)。

汽油规定指标

《车用汽油》(GB 17930—2013)首次规定了密度指标,其值为20℃时720~775 kg /m3,以进一步保证车辆燃油经济性相对稳定。与GB 17930—2011相比较,最主要变化可以概括为“三减、二调、一增加”。

“三减”是指将硫质量分数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50μg /g降为10μg /g,降低了80%;将锰质量浓度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8 mg /L降低为2 mg /L,禁止人为加入含锰添加剂;将烯烃含量由第四阶段的28%降低到24%。

“二调”是指调整蒸汽压和牌号。其中,冬季蒸气压下限由第四阶段的42 kPa提高到45 kPa,夏季蒸气压上限由第四阶段的68 kPa降低为65 kPa,并规定广东、广西和海南全年执行夏季蒸气压。同时,考虑到第五阶段车用汽油。

由于降硫、禁锰引起的辛烷值减少,以及国内高辛烷值不足情况,结合炼油工业实际,该标准将车用汽油牌号由90号、93号、号分别调整为89号、92号、95号。

比亚迪秦属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 汽车 ,用1.5T发动机与单电机结合,不存在续航里程焦虑,跑长途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EV纯电续航里程80km,纯电模式足够平时上下班市区内代步!长途可以使用HEV混动模式,需要强调一个小技巧,长途旅行之前应该合理设置SOC值,一般设为最大70%。这样当车速超过40km的时候会自动切换到HEV模式,电量基本会维持在60%-70%之间,在长途旅行过程中不会有任何动力的损失!根据驾驶习惯,路况,车速等因素综合比较,百公里油耗大概在4-5L之间!毕竟秦百公里加速5.9s,自重高达1.8T,这个油耗表现并不算高!

极端情况出现在强制使用EV模式后,电量低于10%会强制开启发动机反向充电,这个时候油耗较高,车辆动力损失较为严重,但是估计不会有真车主做这种傻事吧?

上周五刚刚跑了一趟长途,天津塘沽到陕西汉中,全程1500公里左右。因为是下班临时决定出发的,所以电量是亏的,不到20%。全车3个大人加两个刚上高一的孩子。我和朋友两个人换着开,一路歇人不歇车,全程空调,混动运动模式。油耗高时(上坡路段),11个左右,低时9个左右(平缓路段),最低时近6个(下坡路段)。SOC设置在70,由于朋友平时开的是燃油车,所以开这车,电掉的很快,而且充不回来,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车有问题了,但我驾驶的时候,却能快速回充。于是仔细观察他的驾驶方式,急加速以及踩刹车的次数明显很多,速度不能很好的保持平稳。于是给他讲讲这个车的特点,并且告诉他一些这种车的驾驶技巧,后期就没有在出现上述情况。在汉中天台山游览时,下山阶段,电量由29%反充到46%,没有消耗任何燃油,朋友也是羡慕不已,没想到跑了这么远,不但没耗油,还能充点电,这是燃油车不可想象的。事实证明,插电混动是目前最适合我的一款车型,平时上下班,全部纯电,我有自己的充电桩,每天充电,每月的电费200元,平时加100块钱的油,需要在2-3个月内强制用完。这次回天津后,又要做第五次保养了,依然是免费保养(厂家4次+4店赠送一次),目前总里程60945公里,累计能耗10.6度+5.3升,现在车还在汉中,没有回天津。

首先说一下我现在是丰田混动车主,这是第二辆车,之前是长城c30,题主问混动适合跑长途吗?我来说一下我的感觉,再这里不说技术好不好,牛不牛,都是上市量产车型不存在什么牛逼高 科技 ,也不存在谁能造出来造不出来,人类都能登上月球了,还有什么 汽车 是生产不出来的呢?之所以不生产无非就是利益和专利这两点而已。

言归正传说说我的使用感觉和我对燃油车和混动车适合哪些人开的看法,从经济帐上看首先燃油车我觉的适合经常出差跑长途的人开,毕竟首先燃油版比混动版便宜很多,而且燃油版再跑国道和高速时油耗也是非常低的,一年能跑个七八万公里以上而且以国道高速为主的建议买燃油版 汽车 ,毕术成熟,后期维护费用低,经济实惠,至于所谓节能环保不是咱们小民所考虑的事情了。

下来再说说混动的,毕竟大家还是喜欢追求高 科技 ,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想买混动的,好不好,看着牛逼,别人一问咱就说我这混动的,遇着不懂的还可以把别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现在混动主要分为不插电和插电两种,不插电以丰田系为代表,插电以比亚迪最为出名,非插电的优势是不用充电,你就当汽油车开,虽然需要一点小技巧,缺点是无法长距离纯电行驶,我的混卡满电纯电也就三四公里,它相比于燃油版优点就是在市区和国道省油,另外动力强于同款燃油版的车,记住是同款,别拿三轮来比油耗拿宝马5系来给我比动力那真比不了。因为我就是混卡车主具体开过,来说说混动的优点,省油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就说说混动的驾驶感受吧,首先市区混动低速都是以电机为主,由于电机功率是恒定的,输出要更平顺,所以混动起步绝对没有顿挫感,静音,混卡价格比普通燃油版要贵两万左右,但是我感觉是值的,因为这两万是买着具体东西了,一个50多千瓦的电机,一个大功率电池,全系led大灯,全系换挡拨片(虽然这拨片我也没搞明白什么用,)这几样花两万真不贵,而你不但得到东西还在油耗和驾驶感受动力都得到实惠我感觉不错了,至于有些人要问过几年电池问题,在次我就不多说了,可以自己去百度丰田政策和丰田混动对电池的依赖,油耗根据路况来开就在4到5个油之间吧,这种适合那类人开呢,就是跑路多但是主要是在市区郊区之间跑偶尔跑个高速,说白的跑出租跑滴滴最合适,我跑过一段时间滴滴,我用长城c30和混卡都跑过,只讲油耗,长城综合8.5,混卡4.2左右,对混卡说的有点多,但

我不是托,为了表示我不是托我来说说它的缺点,一是异响,天窗异响,居车友反应有很高几率会碰到,主要看运气和人品,我就是提车没看黄历,提到了天窗异响,不过动静不大,去4s店看过,说通病不好处理,就没处理,另外减震不怎么样,高速隔音就价格来说比同价位车要差,另外esp过于灵敏,过点小坑一点刹车就报警,还有就是配置有点低,我买的中配,上路16万的车你不带电动座椅我认了,不带无钥匙进入我认了,尼玛居然还没有开车自动落锁,这一个小功能看似不起眼,但是广大车主,特别是家有熊孩子的车主应该明白吧,没办法自己上万能某宝自己买了个模块才几十块钱,就带了D档落锁,P档开锁,急刹开锁并且自动四角灯闪烁这些功能,主要是还不用改装,原车预留了接口,直接插上就能用,你出厂就不能带上吗?总体来说,就是充电条件不充裕的不经常跑长途用车辆又比较大的首先非插电混动,

而对与以上下班为主每天基本日用再几十公里以内每年还有几次长喜欢中长途自驾游还有充电条件的那就可以选择插电式的混动,短途纯电实现零油耗,中长途用混动模式实现长续航,插电混动,也是可以混动的,不是简单的只能纯电或者纯油跑,只不过他在混动模式下节能效果是低于非插电混动的毕竟一二百公斤的电池重量再这里,但是理论上跑长途特别是走国道还是要低于同级别燃油版 汽车 的,因为自己没有具体开过所以对插电的不进行过多评价,

总体来说就经济角度来讲经常跑长途的同级别首选燃油版其次非插电最后是插电版。对于用车辆量比较大但是主要在市区和郊区偶尔跑高速的有充电条件就用插电的不能充电就用非插电的,总之混动在未来几年是一个趋势,条件允许个人建议尽量上混动版的可以根据充电条件选择非插电和插电版的。

纯手打,欢迎评论,对于几年换电瓶,电瓶又得多少钱的问题就不要留言了,这个我说了不算,

适不适合跑长途显而易见。混动车会在未来五到十年逐步把燃油车给替换掉。蜀黍的车在未改装前满载2.8吨跑南昌到霞浦途径武夷山脉,车速90-100来回1700公里中途未充电还越野放电吃火锅,跳枪法实测百公里8.7个油。经过越野改装加高后去年十一满载跑海南,车速110-120来回3800公里实测11个油。

高速上,这个车基本上没对手,超任何车都无压力。

极速电四驱,超强车身刚性,安全性也不是传统燃油车能比的。

在海边还可以直接放电吃火锅,烧烤,无明火,安全又方便。

越野性能在城市SUV里面是凤毛麟角,基本上什么路况都不惧!沙地泥地雪地性能胜过硬派越野,仅仅是通过性和极限攀爬能力不如硬派越野。

我的是辆卡罗拉混动精英1.8升自然吸气 后排座椅与后备箱处有一个和普通电瓶一样大小的电瓶来维持纯电电能 该电池续航8公里左右(冬季更低)在电量低于8%或10%发动机开始介入提供动力和给电池充电 充电速度很快(市区40-50公里速度5分钟左右充满)可以进入纯电输出动力并由此反复 因为纯电续航短因此在市区油耗一般为4-4.2升/百公里(每个人驾驶习惯不同脚轻 脚重 我最低是3.6升/百公里 这是表显实际应该高些)这车还有就是时速超过75公里时发动机永久介入(我的车是75公里时速时发动机介入) 这车油箱不大8块的油价 250块左右加满 表显可持续行驶1020公里(前提啊 无铅汽油并非乙醇汽油)

高速3200公里由南到北过年回家 高速后因为时速超过75公里因此全程发动机提供动力 1.8自然吸气动力方面还是可以的超车也不算费力(以前老桑塔纳和捷达的标准动力 老司机们都应该清楚不多解释) 油耗方面是5.2-5.4升/百公里

以上是我个人及用车的情况只代表个人 不喜勿喷 但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探讨

我八月十三号刚开着80唐从北京跑到内蒙古恩和往返跑了五千公里,实话说跑长途,插电混动车并不省油。但是油耗也不是很高,全程跳表加满油测的油耗,时速110-120基本11-12个油,时速130-140大概13个油左右,140-160大概15个油左右。这个车长途90-100最省油,十个左右吧。全程没充过电。不要看车上显示的油耗,我觉得车显示的油耗都不准。插电混动的车的优势是平时上下班用电,那简直是完美,省钱,静音,加速快。偶尔出去玩儿跑高速不省油,但是加速迅猛,超车很爽,底盘稳不飘。我觉得混动车要是能用电续航到二百公里,那就完美了。

楼主的提问有些问题。

首先,在混合动力车型中,油电混动目前主要是指以丰田为首利用小容量电池的非插电混动。但是正是这种不用外插充电的混动车型恰恰能够在城市综合路况下一箱油轻松跑过1000公里。丰田的混动技术早已经在全球市场应用超过了20年,很多国家早就用来当出租车,可靠性早已赢得全世界的认可,是非常成熟的混动技术。大概思路是正常起步用电,中高速时发动机工作边前进边充电,收油或减速时发动机停转同时充电,停车时基本无能量消耗。具体原理可以百度学习一下。有些人会说油电混动高速不省油,其实并不准确,只不过不像城市路况相差那么明显。

其次,是以类似比亚迪秦、唐为首的这种需要外接充电的叫做插电式混动。大概思路是通过外插充电的方式来给车上那块大容量的电池提供能源,日常短途几乎全部用电,非冬季续航基本在50 70公里,之后发动机会启动给电池充电以及提供车子运行的动力。插电式混动内置的电池通常都很重,这无形中就造成油耗较高,再加上主要国内厂商的发动机技术依然较合资和进口厂商有些差距,整体能源利用率并不很高,普遍反映高速上油耗在7 12L。

有些人不要上来就跟大家说:电是新能源,插电混动车的环保性好。请大家拍拍脑袋想想:中国目前的大部分电是怎么发出来的。而且通过压榨电池来达到所谓的高性能是有弊端的:电池寿命。

最后分享个不算新的消息:之前特斯拉在新加坡上市时由于排放超标被罚款。

本人CRV混动,8月到稻城亚丁跑了一趟,全程3600公里,95号油费花了1500元。加满油到跳枪要400左右,表显可行驶1080公里。其中高速走了2400公里,聂沪线国道,318国道走了1200公里。高速上贵州境内100到110时速,四川境内110到120时速,国道大部分都是盘山路,一般40到60,平均下来4.8升吧!车子满载5人,后背箱包括备胎行李也是满满一车。高速100到120大概油耗5.2,国道不好说,上长坡到了七八升,下坡完全纯电,还把电瓶冲爆(拨片到最高级,直闪烁,无法冲,无牵引力,当时以为坏了,后发现是冲满了的一种电池保护)这车最大的感受是只要正常开,不管是拥堵还是高速,大概就是五升左右。有问题可以交流!

油电混动车适合跑长途吗?现在就告诉你,其实答案显而易见

油电混动车适合跑长途吗?现在就告诉你,其实答案显而易见!比亚迪秦属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 汽车 ,用1.5T发动机与单电机结合,不存在续航里程焦虑,跑长途完全没有任何问题!EV纯电续航里程80km,纯电模式足够平时上下班市区内代步!长途可以使用HEV混动模式,需要强调一个小技巧,长途旅行之前应该合理设置SOC值,一般设为最大70%。这样当车速超过40km的时候会自动切换到HEV模式,电量基本会维持在60%-70%之间,在长途旅行过程中不会有任何动力的损失!根据驾驶习惯,路况,车速等因素综合比较,百公里油耗大概在6-8L之间!毕竟秦百公里加速5.9s,自重高达1.8T,这个油耗表现并不算高!

复合动力车,最大的优点就是油耗低,污染少。内燃机功率不足时可由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剩余的功率继续给电池充电,使内燃机可连续工作。同时电池也不断地得到充电,使用起来和普通 汽车 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最大的缺点就是这种车价格比较昂贵,而且照普通机械 汽车 维修起来难度肯定要大点。

混动车会在未来五到十年逐步把燃油车给替换掉。叔叔的车在未改装前满载2.8吨跑南昌到霞浦途径武夷山脉,车速90-100来回1700公里中途未充电还越野放电吃火锅,跳枪法实测百公里8.7个油。经过越野改装加高后去年十一满载跑海南,车速110-120来回3800公里实测11个油。高速上,这个车基本上没对手,超任何车都无压力。极速电四驱,超强车身刚性,安全性也不是传统燃油车能比的。在海边还可以直接放电吃火锅,烧烤,无明火,安全又方便。越野性能在城市SUV里面是凤毛麟角,基本上什么路况都不惧!沙地泥地雪地性能胜过硬派越野,仅仅是通过性和极限攀爬能力不如硬派越野。

实际上插电混动也可以跑长途,但是插电混动车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就是电池没有电了的情况下,整体性能以及噪音加速等表现都会下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既然需要充电就肯定会有没电的情况。而油电混动没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油电混动是不需要充电的,所以如果按照是不是适合跑长途来看,油电混动的车更适合跑长途,而插电混动更适合市区行驶。

至于比亚迪秦,是一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纯电动续航在一百公里,另外还搭载了一台1.5t汽油发动机,跑长途的话当电量用完以后,就相当于是一台普通的1.5t排量轿车,不过因为自身较重,油耗相对会更高一些,还算是合适吧,只不过不如短途的表现那么优秀,长途不是它的优势项目,短途才是最大的优势点,动力强劲到没有对手,开车、堵车都可以做到零油耗,如果主要是以长途用车的话,尽量不要买这台车,不是车不合适,而且很难发挥出它的优势,有点浪费性能的感觉,不追求个性的,也不太建议买这台车,道理也一样,它的性能根本发挥不出来

来听听车主的“经验之谈”吧:本人比亚迪2017款唐用户,春节前做完首保,从深圳到山东1780公里,一路高速,只要不塞车保持四十公里以上,车就会自充电(当然soc调到百分之七十)。速度100至120时稍微充电慢些,60到95时基本上一百公里就可以充满百分之七十电,然后再纯电跑到百分之三十时再转成混动模式自充电,感觉和纯汽油车没什么不一样,还多了一种纯电模式。驾驶体验更有乐趣。回程基本上一样,就是长塞车时油耗稍微高点。超爱我的‘大白糖’

车主二:我是卡罗拉混动最低配,目前从海南到成都等等地方一路回家 旅游 ,东北话叫杠杠滴,四川话叫巴适的狠,海南话叫真是够力,先说油耗,我高速100-120之间游走,广东广西高速120没问题,广西南宁段修路比较慢,贵州限速100,四川高速120,综合休息站隧道特殊限速路段油耗基本都在4.8左右。现阶段非常好混动,海南到成都一路过路费1000元整,走的沈海高速,兰海高速,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一路油费居然才花了500元,95目前7.5元一升左右。可以说超值。

车主三:应该适合!看意思应该主要是指油耗吧?没开秦跑过长途,但作为两年半的唐车主,长途也一万一千多公里了,感觉唐也是适合跑长途的,但如果你天天长途,又在意油耗到极端:总是要撇开其它因素,拿唐跟家用轿车比油耗、拿秦跟QQ比油耗的话,就老老实实开省油车吧,那种重量一吨多一点的轻量化高 科技 的车也还行。唐冬天高速全程暖风,保持电量不变,几乎全程定速118,三个成年人,后备箱满满的,油耗十个多一点,这个数据很准确了,从石家庄到湖南跑过三个来回,都是手工记录加油量计算出来的,比市面上任何一款全时四驱中型燃油SUV都要省油。太原有个哥们跑西藏居然来回精准油耗只有8.8!相信秦高速跑长途应该不比同类型的车费油多少。

插电车的优点,要长期使用者才能体会出来。拿比亚迪插混来说,纯电续航80公里,就算打个折,也有60公里。按照大数据分析,85%的人每天出行距离都在50公里以内,插混使得日常0油耗出行得以实现。而高速,就拿我的唐来说,纯电出行上高速COS设置70%,电量低于70%,发动机反向充电保持电量70%,油耗7.8 8浮动。下高速,短途直接纯电,又是0油耗。远路混动,油耗4 4.2。对于一辆接近5米的SUV来说油耗已经超级省了。而且整车性能也足够优秀。短途纯电走,长途高速混动跑。大周期肯定是插电省油。况且现在新一代插混纯电续航已经升级到100公里。而日系油混,整个用车周期必须完全依靠燃油。插电是间歇用油,油混是全周期用油。大周期肯定是插混更省油。但是,插混车硬是要纯油跑,来说油耗,那就是耍无赖的逻辑了。